当全球大国斥资数千亿发展人工智能时,瑞士却另辟蹊径——去中心化、创新驱动且成效惊人。从加密谷到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瑞士模式证明:精妙的战略与基层协作,足以抗衡科技强国。这为我们揭开了全球最被低估的创新中心之一的神秘面纱。

 

作者简介:

Alexander Brunner 创立Brunner Digital 咨询公司,为欧美亚客户提供科技生态系统咨询服务,并担任瑞士区块链之家主席。

Alexander Brunner

瑞士人工智能的制胜秘密

2022年11月,ChatGPT 3.5的发布让全球开始了一场人工智能竞赛。美国一马当先,投入几千亿美元搞AI建设。如今,AI被视为堪比电力或互联网的下一代基础性技术。美国、英国、新加坡这些国家都制定了完整的AI发展计划。而中小国家怎么跟得上这场基础设施的科技竞赛呢?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士,或许给出了令人惊艳的答案。

在2024年巴黎的Viva科技大会上,Meta公司的AI首席科学家杨立昆令人意外地提到瑞士是重要的AI研究中心。尽管瑞士地方小,它不仅有世界顶级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和洛桑联邦理工,还吸引了谷歌、迪士尼、苹果、亚马逊这些大公司来建实验室。这一现象背后的奥秘何在?通过采访了70多位瑞士AI专家后,我在《瑞士AI的成功秘诀》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

 

加密谷的成功与去中心化力量

自首批加密企业入驻以来,瑞士已发展成为全球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枢纽。楚格州的一个区域性项目在十年间发展成为国家级生态,被专业媒体Coindesk评为全球领先的区块链中心,超越美国、英国和欧盟。而这一成就并非源自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或政府直接投资。瑞士独特的政治体制——26个州享有高度自治权,形成了具有协作精神的发展文化。加密谷最初源于国际创业者对比特币技术的自发交流,2013年首批企业成立后,楚格迅速崛起为全球区块链中心。其他地区随后跟进:苏黎世发挥其金融业优势,法语区则依托活跃的创业生态。在此基础上,联邦政府协同各州及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最终制定了分布式账本技术监管框架。

这种去中心化的发展模式与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通过共识机制维护"唯一真相源"的分布式网络,有效解决欺诈或双重支付等问题。以太坊作为最具创新性的开源区块链项目之一,于2014年在楚格创立。其联合创始人Vitalik Buterin正是基于对美国监管环境的风险考虑而最终选择瑞士。这里的数据保护法律和去中心化结构是区块链企业的理想之地。

瑞士律师Luka Müller协助成立了以太坊基金会,如今包括Solana和Cardano在内的150多个区块链基金会在此注册。瑞士在创新自由与适度监管之间取得的平衡,使其成为科技创业的理想选择。这种开放、协作的发展理念同样为瑞士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基础,铸就了独特的信任基石。
 

瑞士创新模式强调地方自主的灵活协作,与大国主导的集中式大规模项目的发展路径,形成强烈对比。
Alexander Brunner
Alexander Brunner - 创始人, Brunner Digital

瑞士的创新自由

2024年,瑞士再次荣登全球创新指数榜首,这印证了其深厚的创新文化底蕴。该国的成功建立在高校、企业与地方社区间去中心化协作的基础之上。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等顶尖学府不仅开展前沿研究,更与产业界紧密合作开发实用解决方案。瑞士创新模式强调地方自主的灵活协作,与大国主导的集中式大规模项目的发展路径,形成强烈对比。

在瑞士,创新构想能快速落地并精准对接本地需求。当其他国家政府深度干预科技项目时,瑞士则让市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政府仅提供有利的政策框架,其运作遵循两大原则:最小化政府干预,最大化市场对创新的支撑。例如瑞士创新促进署(Innosuisse)等机构提供早期支持,后续则由私人资本接棒。这种创新自由成为瑞士在AI和区块链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创业者青睐瑞士

瑞士孕育了众多成功的AI初创企业,其中不少源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科研成果转化。过去50年该校已孵化583家衍生企业。虽然瑞士在技术研发方面表现出色,但初创企业在风险融资方面偶遇挑战。一位美国投资人指出,与美国同行相比,瑞士初创企业技术实力过硬,但在向投资者阐述愿景方面稍逊一筹,这可能导致估值偏低。

尽管如此,瑞士初创企业正持续吸引国际资本。例如瑞士-mile获得2200万美元融资,贝索斯旗下的Bezos Expeditions参与投资。2022年瑞士初创企业融资总额达31亿瑞士法郎,且呈增长态势。Climeworks、WeFox等公司完成大额融资,Scandit等企业更跻身独角兽行列。瑞士虽小,却培育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

 

走向国际的瑞士创新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数据,瑞士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创新领导者地位。但900万人口的国内市场毕竟有限,国际化扩张势在必行。许多瑞士初创企业早早瞄准美国市场——这个关键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超1859亿美元。

与美国市场注重销售驱动的特性不同,瑞士企业更强调产品质量和伙伴式客户关系。去中心化的政治体系和直接民主传统培育了扁平化管理架构与国际合作精神。与此同时,美国企业擅长故事性叙述。本土市场狭小与营销人才有限的现实,推动瑞士AI企业进军美国市场。尽管竞争激烈,但潜在回报丰厚。瑞士的技术优势恰好契合美国市场需求,深化了历史悠久的经贸关系。 

除技术与资本外,人才才是制胜关键——而瑞士在这一领域堪称全球标杆。
Alexander Brunner
Alexander Brunner - 创始人, Brunner Digital

国际资本竞逐瑞士科创企业

2007年1月9日,史蒂夫·乔布斯发布iPhone改变了世界。迄今累计销售超23亿台,其核心面容识别技术部分源自苏黎世初创企业Faceshift(洛桑联邦理工孵化项目),该公司于2015年被苹果收购。这类成功并购案例持续提升瑞士吸引力。

2024年初,瑞士-mile意外获得贝索斯探险基金2200万美元投资,用于轮腿式机器人研发。同年11月,蛋白质工程AI企业Cradle.bio宣布完成由Index Ventures和IVP领投的1亿美元融资。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并购都流向美国:苏黎世联邦理工孵化的Sevensense于2021年获ABB风投注资,最终在2024年1月被ABB全资收购。

 

瑞士,全球AI人才高地

瑞士在IMD人才排名和INSEAD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中长期稳居榜首。优质生活水平、经济自由度和政治稳定性构筑了理想的创新生态。

瑞士在全球人工智能密集度最高的国家中排名第四(来源:Tortoise Media),仅次于美国、中国和以色列。虽然缺乏一个类似于“微软+OpenAI”这样的、能够大规模将AI技术推广和应用到全球市场的重要平台或企业,但凭借强大的大学体系和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快速应用,其在全球AI格局中的地位正日益上升。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肩负着为私营部门培养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当今的AI经济中,顶尖人才的年薪高达100万至200万美元,需求极为旺盛。谷歌、英伟达和苹果等公司都在积极招募瑞士人才。与此同时,瑞士本土在销售和商业运营方面的人才却相对短缺。因此,许多瑞士初创企业选择前往美国寻求发展。


 小国创新突围之道

"大卫与歌利亚"的寓言("大卫与歌利亚"(David and Goliath)是《圣经·旧约》中的经典故事,现已成为跨文化语境中"以弱胜强"的象征性比喻)在AI时代依然奏效。杨立昆在VivaTech 2024强调:相比纯数字AI,机器人需应对更复杂的物理世界交互。

苏黎世ANYbotics正挑战波士顿动力的行业垄断地位。资源限制往往激发创新:就像当年苏联在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太空竞赛中更多依靠智慧而非资本一样,瑞士公司也更倾向于利用巧妙的工程设计来弥补在算力资源上的不足。

以苏黎世联邦理工为核心的大苏黎世区AI产业集群证明,小国可通过跨学科协作与实验精神参与全球竞争。瑞士的AI专家并不认同未来纯粹依赖“蛮力计算”(即单靠巨量数据和算力)的路线。他们强调,真正精准的智能是多维度的,而集体协作、跨学科融合与实验探索精神才是推动AI发展的关键。

正如杨立昆所言:"当前AI智慧不及老鼠",规模并不是一切,大卫之所以胜出,是因为他更聪明。这正是瑞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战略核心。

 

GZA 2024 年度报告

GZA 2024 年度报告

2024年,众多国际企业选择大苏黎世区作为全球业务拓展的战略起点。该地区全年新增91家企业落户,在生物科技、区块链、清洁技术和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的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领先创新中心的地位。

这些数据背后代表的是什么?

图像
Greater Zurich Area annual report 2024

苏黎世地区的人工智能

联系我们

我们引导您顺利进入大苏黎世区的经济生态圈,为您提供宝贵的市场和行业信息,并协助企业连接同行、研究机构、孵化器、主管部门、专业服务提供商、协会和平台。

+41 44 254 59 59
info@greaterzuricharea.com